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我的高原:双河

来源:作者:周春时间:2014-10-31热度:0

我的高原:双河
二、双河
    赫章县城在毕节几个县区来说,没有相对独特的地方,县城小且不说,城市规划由于起步较晚,城市规划相对滞后,有特色点的就是一个冠以夜郎名的小广场,还有就是条还没有完工的同样冠夜郎名的大马路,宽点的地方双向六车道,前后修建了几年,之后动工建设的毕威高速通车了,夜郎大道建设压力很大,从毕威高速下来进入赫章县城的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大约到年底左右,这条叫做夜郎大道的县城主干道才能全部建成。
    对这个小县城来说,修建条环绕县城的公路是特别需要的事情,有时要穿越夜郎大道的斑马线时,一辆辆拖运弃土或矿石的大货车高声鸣着大喇叭呼啸而来,让人心惊胆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设想和规划现在看来已经不只是落后,而且还成了今天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赫章历史上隶属威宁县的管辖,上世纪40年代才建县。最初的赫章县城,在两条河交汇的地方,依山旁水坐落着的几十户人家,一条大约五六米宽的泥土马路从小镇穿过,人们称作双河,这就是最初的小县城。小县城的形成从地理交通和军事等角度来看,自然有着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重镇的原因。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往西去是云南广阔的土地,北边是天府之国历来就是西南经济中心的四川,双河镇恰恰就处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从毕节市出来往西过了七星关进入赫章后,再朝西去就是威宁,那里已经和云南省的土地犬牙交错了,往北,是云南的镇雄县,不过镇雄有点像块飞地,夹在四川和贵州的赫章、七星关区(原毕节县)之间。从双河小镇往北穿过镇雄就进入四川了,正因为这样的缘由,赶考的学子、游走四方经商赚钱的商贩、挥师征战讨伐的军阀,都曾经在小镇里留下各自的足印,如果要进入中原大地,这里是必须经历的去处。
    乌蒙高原的大山巍峨连绵,在民国以前的时候,这片高原并没有如今这般稠密的人口,漫山遍野一般都是古树参天,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在滋润着这片高原,草木茂盛而苍郁,望去像一片绿色海洋,登高远眺,峰峦如聚,绿海茫茫,那些跟随着明王朝军队征讨扫灭元末残余势力的江南子弟,将这片高原称之为黒洋大箐,那是一种对前路艰险更是对自然的敬畏。除却明朝时代奢香夫人开琢的古驿道“五尺道”外,这里还没有多少公路,交通闭塞和交通难的情势下,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这片高原上东奔西去和南来北往的,何况在那些密林深处险要的关隘还有凶残的虎狼和剪径的绿林强盗。
    已经成为小县城的双河,尽管和繁荣一点也沾不上边儿,但对于一个满身风尘的旅人来说,在小街上的小旅馆里驻一驻足,应该是漫长旅途里的一个温馨瞬间。小城没有几家旅店,也没有多少人家,有姓吕的,好像还有姓姚、徐、阮、彭等几姓人家,有一个叫吕家旅社的小旅馆,好像是二层楼房,条件很简陋,不过特别的整洁干净,没通上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在小旅馆的后院里,有一个小小的庭院,放着一些别致的盆景,还有个盛水的石水缸,水缸上镌刻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当一提到那地方的时候,我总觉得是那样温馨,在那个小旅馆里,还发生着一些遥远着的故事,那时候的交通特别的落后,从乡下进城还没有客运车辆往来,靠的是马车或是供销合作社进城拉运日常百货的车子,那时的农村经济特别落后,除了种出来的粮食,再就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灯油盐巴钱的那种状况,农村人的手头说有多拮据就有多拮据。但是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彩色电影,有时候还放映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片子,农村人已经可以想象到五缤纭的城市生活,但是那时候除了在外面城市读书的学生,没有几个人能到大城市里逛逛,就连小县城也没多少乡下人去过,一个向往城市的农村姑娘,在一个乡下电影放映员的甜言蜜语下,跟随他到了小县城,那男人大了小姑娘十五六岁,在那个小旅馆里,电影放映员夺去了那个小姑娘的贞洁,弄脏了旅馆的床单,旅馆老板娘将小姑娘骂了一顿,然后逼着她洗了又洗直到洗干净了方才作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双河,虽说是个小县城了,但没一点城市的范儿,小县城就一条街道长不过一公里左右,但是那街道虽说狭窄了点儿,但却绝不会车辆堵塞的的事情,因为那马路上也不会有几张车在上面跑,车还是个不敢想象的东西。但是岁月的变迁却是那样的快,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上世纪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但对于双河这个小县城来说,其实要晚得多,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了以后,才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不见,小县城又是一个样子,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小县城里这里修建大马路,那儿拆迁盖高楼,由于土地的金贵,节约集约利用已经成了必然,楼房不断在长高,像春天里的包谷苗,一天天在拔节生长,但那些高楼,有的却像是要长到天上去,这儿个是二十多层,那边却修到了三十层,站在楼脚仰望,你帽子都得掉地上去了。整个小县城灯火辉煌,一个个年轻女子描眉弄眼,透支着行将远逝的青春,像热带丛林里的鸟儿五颜六色地在城市的丛林里穿行,广场大妈们都是些日薄西山的人了,却不积点阴德,音响播放着放大成了噪音的歌声在小城上空恣意飘扬。
    夜已深沉,打开窗户,一股热浪迎面袭来,没有一丝清凉的感觉,远处的一角,三两醉汉歪歪扭扭搀扶着从烙锅店里走出来,上了出租车,消失在小城的夜晚……
 
(2014年7月8日夜于马家沟)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