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还在邛海边,阳光暖暖地照着。来西昌,就是来烤太阳的,享受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虽然,多次来西昌,享受了西昌边的美味,有醉虾的鲜美,有坨坨肉的醇香,有羊肉的鲜美……但这里依然吸引着我。
昨天去了黄联关土林,感到特别亲切,似乎回到了故乡的黄土高原。但毕竟不是黄土高原,因为这些土林不是有黄土形成的。土林质地系黄色砂砾岩。地质专家称.土林的形成.最远可追溯到8000万年到一亿年的冰河时期。在冰水沉积期.冰水流动带来杂物,形成沙粒砾层。沙粒砾层成岩硬化后.受新地壳运动影响,出现裂口或裂缝(地质学上称龟裂)。地表水(主要是雨水)沿着裂缝向下渗漏、渗透。日积月累裂口因冲刷而渐渐扩大加深,最后分裂成一个个土墩、土柱成为今天的土林。土林顶部的沙粒岩,系胶质钙结,不易被风化、冲刷,所以多呈蘑菇状。天气很热,我真正得到西昌阳光的眷顾,成都的寒冷顿时消散在砂砾岩中。又到德昌去看了我们单位原来的704分队,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风采,三棵树只剩下一棵黄果树了,显得形单影只。704分队,早已变成别的单位了,我还是问了当地的一位老人,才给我指出它的具体位置,后面还被现在的西攀高速路所占据,我从它的上面经过,已经不能感受出地质队的气息。只是回来的时候经过一片草莓地,觉得很便宜,就买了两箱,女儿到地里进行了采摘,难得的一次劳动体验,至少让她感受到土地的气息。她虽然不可能和我一样,从事地质工作,但这次采摘体验,体验了劳动的艰辛。
邛海边的游人很多,我想还是去螺髻山吧。听朋友介绍说,它和峨眉山是“姊妹”关系,“峨眉山似女人蚕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螺髻山位于西昌、普格和德昌三地的交界部位,主峰海拔4359米,若青螺,似发髻,故名“螺髻山”。螺髻山彝语称“艾鹅安哈波”,传说在两亿五千万年前“资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滥,整个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脉被洪水淹没。只有螺髻山的山巅上还能站立一只落难的鸭子,鸭子彝语称“艾”,再者螺髻山的山体像一只肥大的鹅,而鹅彝语亦称“鹅”,因此当地的彝族称螺髻山为“艾鹅安哈波”。
从邛海出发,向南拐向普格方向,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曾经走过这条路。没想到,这段时间这条路在进行整修,我们一路颠簸前行。许多和我们一样的游客,因为路不好,或认为走错了,开车返回去了。两年前,我经过普格去宁南,这段路还是比较好走的,现在竟变得这么遭。一路颠簸,一路前行,充满了欢乐,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特别大,我们在公路上,迎接的是来自叶面透过来的丝丝太阳光,显得光怪陆离。经过一个个村镇,因为要过春节了,街上人很多,大家在购买着年货,我们却急着赶路,赶往神秘的螺髻山。到螺髻山镇,我们就看到了希望,奇妙的美景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有许多与冰川有关的地质奇观,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乐园。
来到了景区门口,刚好有两大巴的游客在我们前面刚到,加上零星停着的十几个轿车,这里顿时热闹起来。车门刚打开,几个当地的彝族小朋友向我们围拢过来,兜售着他们家大人编织的香包。似乎有点非让你买不可,因为他们一直跟随着我们。妻子觉得这些小朋友很可怜,就买了两个。女儿也对她的同龄人很同情,因为买了一个小朋友的,另外的几个只能无奈地摆摆手,向他们表示歉意。我迅速地购买了票,排队向送我们想乘索道的地方的大巴走去。许多都是成都来的,大家就这样不约而同。
坐上上山的缆车,我在山的背阴处看到了雪,那白色的精灵,藏在我不易发觉的地方。刚在大巴上,我看到山顶的稀疏的白色,怀疑自己的眼睛,此刻我才相信,我和冰雪又一次约会了!每到冬季,我总希望看见雪,今天没计划回老家,不想再这里有得偿所愿,遗憾在这里得到弥补。没想到,冰雪成了我到螺髻山最吸引眼球的风景。
走下缆车,冰雪就伴随在我们的周围,女儿特别高兴,对于出生在成都的她,雪成了她的奢望。滚一个雪球,脚深深陷进雪里,冷的她直跳,但依然向我们抛来了团团小雪团。沿栈道而上,上面带着冰层,我看到好多人都摔倒了,但大家依然兴趣盎然,迎难而上。女儿跳跃着向前,已经很快3600多米,并且海拔依然在升高,有了一定的高原反应。但雪白的雪,依然勾起她的兴趣。
石山迎客松向我们在招手,它的顽强让我们为之感动,扎根在一块大石的石缝中,水分和养料是极度缺少的,但它还是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彰显着生命的活力。这块石头,也是冰川漂砾,冰川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我们目瞪口呆。冰川漂砾,是故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滞留于平缓山坡活槽谷中巨大岩块。黑龙潭侧的沉默冰川漂砾,历经了沧海桑田,向我们展示着地球的历史进程。冰川石坡,是冰川消融过程中的形象展示,基岩就地冻融崩裂而成,岩块相互支撑数万年,植被很少。她们在沉默着,默默承受来自大自然的力量。想想它周围的积雪,我就想起它处在那个遥远的冰川时代。
黑龙潭这个冰川湖泊,彝人们称之为“蜀莫阿洛”,这里传说是神龙栖息的天池。彝族美女蒲嫫里伊将三滴神鹰之血滴孕了儿子托付神龙,养育成了彝族创世英雄—支格阿鲁。黑龙潭是螺髻山一绝的杰出代表, 它是第四纪冰川的一批巨大囤冰场所,冰斗底部发育一批冰蚀湖和冰蚀洼地。当地群众称“海子”,全年积水成高山湖泊。湖泊大都深藏在原始森林中,水边杜鹃环绕,四周冷杉密布。有的背靠山峰,峰群丛树倒映,云影天光,景色奇绝。这个冬季,黑龙潭靠山的一面还结着厚厚的冰,甚至有远方来的游客在冰面上滑行,有的甚至袒露上身,向寒冬对抗着。而另一边,蓝蓝的水面,近岸可以看到湖底。在黑龙潭旁边的背阴处,雪白的积雪为湖镶了个白边,美轮美奂。在那冰水交融的地方,是水与冰的对抗,是冰与水的转化,远观二者又是那样的和谐,互相依靠着,在潭内共处着。我没敢走上冰面,因为是景区禁止的,我只有欣赏着别人的“勇气”,沿着湖边的栈道观赏着黑龙潭的美。
踏着软软的雪,我们只有下山,因为时间已经是下午近四点了,再加上妻和女儿高原反应无法再坚持了。我还是带着女儿看了冰川刻槽。据说螺髻山上的古冰川刻槽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冰川刻槽,但我并没看到最大的冰川刻槽,我们只是沿黑龙潭返回,看了三号冰川刻槽,刻槽中冰川连续性冲刷的弧形擦痕十分清晰,其规模依然之大气势之磅礴世间所罕见。去看三号冰川刻槽的路上依然是很多冰雪,我都差点被滑倒,女儿先跑过去看了,却迅速跑了回来,说什么也没有看到。我回来告诉她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带夹坚硬的岩块,以强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的两侧岩石形成宽而深的刻槽,槽中遗留有古冰川作螺旋式推进碾磨的清晰擦痕显示了冰川运动巨大的自然威力。
来到螺髻山,遗憾是没有看到杜鹃花海,因为季节不对,现在只能看到杜鹃树。但我能想象到从初春到夏各类杜鹃花从低山到高山渐次开放,竞相争艳,万紫千红。那热气蒸腾、声响如雷的温泉瀑布我也没有时间去看。同时螺髻山的山峰时隐时现,让我不能看个够?;购茫蓣偕降谋┤梦宜坪趸氐搅吮惫氏?,真真切切与冰雪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满足了女儿藏在心底的夙愿。
从螺髻山返回,我们就返回成都,经过冕宁的灵山寺。它处在小相岭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紧靠着的那坐高耸的大山叫灵山,所以叫灵山寺。全国有多处灵山寺,但四川人认为冕宁的灵山寺最灵,是佛教信徒的信仰之地,香火鼎盛。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杨祖师俗名杨学信,法号悟真,佛号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清乾隆四十七年,游历来到冕宁,听说灯台山是燃灯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观,直至峰顶,果然胜迹犹存,故址显在”。杨祖师便在青龙潭就水结茅而居,一面继续修行,一面筹建寺院,当时门下有冕宁弟子约百人。灵山寺大约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县辛大成为寺院题名“西灵”,民间则称“灵山寺”。杨祖师在冕宁22年,灵山寺建成后在寺内修行9年。于清嘉庆九年二月端坐圆寂。经过七日后,其弟子启龛视之,但见满面红光,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长期供奉,其肉身则完全干枯,不再腐朽。我们全家和好友张建军全家在这里呆了三个小时,得到片刻难得的宁静。香火在祖师殿前最为鼎盛,似乎大家都在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
奔向成都,又回到让我感到寒冷的地方,至少没有西昌暖暖的太阳,但比我北方的故乡好多了。但在螺髻山我依然与冰雪进行了一次约会,邂逅故乡的冰雪,感到周身的温暖。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