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在唐昌古镇徜徉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5-29热度:0

对于唐昌镇,我知道它的豆腐乳特别有名,是四川有名佐饭食品,其余我就了解的很少了。可前段在郫县,听一位当地老人说,唐昌镇在郫县占着特殊的位置,它原来还是一个县府所在地。于是在这个周末的早晨,我开车来拜访这个消失了许久的繁华。

是??!唐昌镇,位于成都市上风上水的城西龙头核心地位,原名崇宁县,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仪风二年,改曰周昌,寻复曰康昌,五代梁改曰归化,后唐复故,晋改曰彭山,汉又复故,宋改曰永昌,崇宁元年始改曰崇宁,明清皆属四川成都府,清属四川西川道。1958年撤县划入郫县,归温江行政专区辖,后来才归现在的郫县。古称川西最富裕的上五县“温、郫、崇、新、灌”,其中的“崇”即是崇宁县。唐昌是大唐昌盛的意思,宋朝崇宁元年,即公元1102年,改为崇宁县。

其实,唐昌的历史还是更悠久的。在中原的先秦时期,古蜀国已经在这里得到空前发展。3000多年前,一支疲倦的队伍,艰难的从松茂高原来到了川西平原。他们沿着松茂古道,越过九峰山来到海窝子湔水河谷地带,然后沿着天彭门经丰乐、桂花、庆兴的浅丘,来到了沃野的唐昌,就是我们古蜀王和他的民众。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河流生长着鱼鳖类水生物,他们欣喜若狂,在唐昌这块土地上过起了惬意的生活,这就是古蜀先民。在经历了蚕丛、鱼凫、杜宇时代,他们渐渐从鱼猎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杜宇教民:“田于湔山”,唐昌肥沃的土地,使农耕文化得到了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强秦遣张仪、司马错带领大军攻入蜀中,灭了开明王朝。为了对付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大批从秦移民迁入蜀中,公元前310年冬开始修筑成都城、郫城。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蜀中丰富的出产为此后秦剿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秦以秦人为蜀守,掌握大权,秦对已经灭掉的开明政权采取怀柔政策,陆续分封蜀王后裔为蜀侯。但蜀王后裔不甘心臣服,武装叛乱时有发生。秦惠王时候,蜀侯通国、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和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时蜀侯恽、绾均因武装叛乱反对秦而被消灭。这种不稳定一直延续到汉朝初年。汉时仍然对蜀先民采取安抚政策,汉朝派遣著名文学家、资中人王褒到唐昌等地祭金马碧鸡可以窥见其中端倪。

现在,唐昌镇有东、南、西、北街、小南街、南外街、北门外、一环路、二环路等主要街道。其中,大椿巷、文昌宫街、西街、南西巷、崇槐里巷和青年巷几条街还保留着它古老的特色,让我在沧桑的岁月里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我主要就是寻访岁月留给我的古老记忆,那是斑驳的墙壁,那是荒芜的古院落。

车停在古镇的中心刚入北街的东边,因为小镇并没有完全开发,所以保留着它自由的情调。先去西正街,街面完全是现代的气息,但西街的北面有文庙和翰林院。始建于宋,清初复休,庙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崇宁文庙以壮观雄伟的风貌和工艺美术上的精湛,在川西地区颇具名气,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瞻仰。文庙的特色在于石柱,尤以石柱上精美的联文,均为名流手笔,远近驰名。门口有石碑上书:“文武百官军民在此下马”。街面上的“万刃宫墙”,更显得文庙的庄重性,是文庙的第一道屏风,“夫子之墙万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苯胛拿砟冢蜇鸸胶缶褪倾睾驮鹿?,源于春秋时期鲁僖公在泮池之滨建立学宫,旧时入学称入泮,是古代官学的标志?!霸鹿拧庇殖啤霸鹿扒拧?,意为“月宫折桂”。旧时学政和新科举子回乡朝庙才能走“上月宫桥”,故又称“状元桥”。我从上面走过,做了一回状元,有点飘飘然。再往文庙后走,经过“棂星门”,最后就是学子必到的“大成殿”。从崇宁文庙出来,继续往前走,就是翰林院,现为房管所所在地。是川西地区唯一现存的翰林院。保存较完整,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崇宁人翰林学士罗锦文的住宅。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运河道。民国初年尚存两千多平方米,分三进院落和一个后花园。翰林院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精美,结构严谨。全院皆为悬山式屋顶,除大门为抬梁式抬架外,皆为穿斗式梁架,大门两侧有浮雕花墙,全院房柱皆为空雕。而今这个曾经享誉一方的建筑,还是给当地人带来些福气,附近的街道其名为翰林巷。因为房管所大门紧闭,我无法进去参观。同行的朋友进去过,就给我简单介绍:整个院落格外清静,皆为木质结构的建筑,一层格局,三进院落,两侧厢房侍候,最后一个后花园。院子布局精巧别致,结构严谨,毫不张扬,一点豪门气派的氛围也没有,与梁家大院、其他公馆无法比拟。不难看出这里平面布局具有与普通民居自由风格不同,大概是严谨的官制使然,不得夸张也不敢张扬,但不失高雅。而今院内所植玉兰、桂花、腊梅、罗汉松还在,郁郁葱葱,让人留恋。继续向前走,没有我希望看到的包含沧桑的建筑,就沿西正街南边折回。

拐进文昌宫巷,岁月就凝固在墙体的斑驳中了,有玻璃罩住的过往岁月。前面就是同盟会早期会员魏庶侯的故居,门楼倒是能看出这家主人过去的辉煌,进去只是近代川西的建筑。再后就是赵群朝故居,国民党44162师副师长,大红的灯笼不知能否参透过往的峥嵘岁月。小贩吆喝着卖着青油,窄窄的小巷对过往的岁月继续作着诠释。拐过来,迎面是寒泉井,原是明嘉庆年间进士姚溥姚激故宅内的旧物,上个世纪末还在使用,现在成为了遗址。走进南西巷,走上了城墙,回顾一个古城过去曾经的过往岁月,那是令人激动的岁月。当撤县后,当新建的成灌公路从唐昌南部七公里处的安德穿过时,就注定了唐昌的衰落,往日喧嚣的繁华沉寂了。昔日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唐昌撤县建镇,渐渐隐没在历史的深处。旌旗一直在飘扬,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追忆!

唐昌的城墙到了元代赤鲁不花为崇宁县令时才正式修筑城墙。明朝正德年间,增高了城墙疏通了边沟,墙高一丈一尺,周围长三里三分。前后共设炮台七座,城门五座。东为朝阳门,南为南熏门,西为西直门,北为北拱门。第五个城门名为觐圣门。古崇宁县城极具特色,城垣城垛都加有官帽沿;城内城外均有河流穿过,如此两次绕城而过的溪流,在川西县中不多见。

我又返回南西巷,这里是当时的公馆,石库门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挨着一个旧时的官员的住宅,仿佛处在一个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的古镇。繁华已经过去了,没落的古镇,没落的院落,谁又能不感伤这一切呢?赵公馆的主人就是民国初期唐昌的保长,有欧式牌楼,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缛氪蟠幌?,历史上因为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曾为明朝进士姚激故居,公元1644年被毁。清朝中叶,开始修建公馆,为当地人杨前生叔侄设计。到民国时期,崇宁已经有公馆45个。民国5615日大椿树被吹折,后来就枯死了。但大椿树见证了大椿巷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崇宁的沧桑岁月。先经过时易象乾,他是光绪18年的贡生。有诗文集于世,如《大椿树歌》、《卖卜巷》是其代表作。再向前走20米是杨靖中故居,同盟会川西领导人,原姓公孙,分姓杨氏,别号山西佛子。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做出了贡献。紧接着是肖公馆,肖俊青是一位商人,主要从事桑蚕种植和丝绸生意买卖,性格开朗,喜欢做慈善。建筑为川西民居风格。

太阳暖暖照着,我已经是满头大汗。在东街,吴家巷也不凡有别具风格、保存相对完好的公馆,尤其是吴家巷的杨姓公馆,构思巧妙、面积大约7、8亩,有围墙、壕沟、大池塘,池塘上有长廊……物物相连,花草树木点缀其间,令人神思遐想。如果想俯瞰古镇的建筑,推荐前往南西巷的宏业娱乐中心的楼顶,眼前的建筑虽然不算宏伟,但青瓦遮盖下的公馆,然后闭上眼睛遥想当年的场景,该是何等的辉煌和繁华。

回到停车的地方,开始对北正街的参观,有梁家大院、崇槐里巷和崇宁公园。梁家大院就是现在的青年巷,门额正上方楷书“吉庐”,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曾经有人用水泥、石灰浆涂过,或称有人用此计?;す?。据说当时这家梁氏兄弟虽有大量土地,但仍本着“耕读传家”古训,在田间劳作。梁氏兄弟去世后,其后人即在唐昌大修公馆,靠收租过活。梁家大院即梁家兄弟后人梁显庭购快要坍塌的水神祠而建。该院建于咸丰年间,坐东向西,总体面积4000平方米,共有97间房屋,院坝6个,天井5个。总体为三进四合院,悬山式木结构。大门和三院后排为抬梁式梁架,一院和二院为穿篼式梁架。建筑整体呈对称,具有宫廷模式。两翼有廊厢、小四合院、戏台、经堂等。由于它的几进几出,后来被称为青年巷,土改时把它分给了当地贫苦劳动人民?;拐媸乔锻ㄓ?,房屋装饰图案多样,雕刻精美,淡雅古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我从大门进去,虽然已经破落不堪,但不失威严高大,彰显主人的富有,这位梁姓人可能抓住了商机,一夜暴富,修建这样的川西豪宅。在第一进院落,住了很多楠树,树干直立,直向天空。瓦已经变成了黑色,砖已经在岁月的腐蚀下,变得并不平整。岁月送走了一代代人,也给这个院落留下了时间的烙印。从偏门我走进了第二进院落,有手压得水井,这在许多地方消失的东西,我在这里得以看到。当成都平原用水大大超过自然调节能力的时候,水位变得越来越深,变成了机井。那木质的门板梁柱,经历岁月的洗礼,变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向我诉说着什么。听人说,住在大院中,夏天不使用空调,家里的熟食放上几天都不会坏,尤其是两棵雌雄异株银杏树格外称奇:每年秋天,雌的那株银杏都能结80多斤的白果,镇上的居民闻讯前来捡白果,那阵势热闹得很!走进第三进院落,看到院中放着两块磨刀石,也许它已经离开自己的母岩来到这里有两个世纪了,缺损的棱角给我们说明他们已经经过多少岁月的磨难。木窗上的花纹很漂亮,足见主人用心良苦。碰到的人们都向我友善地笑笑,他们愉快地生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让我有些着迷,虽然我与家园相隔甚远。

走出青年巷,回到北正接,继续向北。其实已经没有我需要看到的东西,但我不想自己枉来一趟,不愿留下遗憾,所以继续向前。出现在前面的是崇槐里巷,起初并没有怎样的感觉,只是觉得像进入家乡的小巷,就走了进去。小巷很窄,倒是能容下鸡公车进出,现在的汽车是进不来的。泥巴的墙体被剥落了很多,露出里面掺杂的泥巴石子,但墙还是显得比较坚固。五个公馆式的院落排列在小巷的北边,这里也是唐昌繁华的缩影。现在全部没有住人了,剩下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了,有的院门已经被偷走了,有的院门前堆放着干柴,有的院子里闲置地种着苞谷。这里也曾经繁华,如今已经是让人不忍再看。如同我故乡的院落,已经卖给了本家的大伯,铁锁已经生锈的打不开了,我常常在思索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故乡已经把我抛弃了,我也渐渐远离了故乡。眼前的这五个院落,不也是一样吗?只是在我的心底有了家的感觉,那敞开的门似乎是迎接我的归来。但我又想,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被打造(包括刚才的梁家大院),就像我们看到的大椿巷和文昌宫巷。我心里还是比较矛盾,希望让那种故乡的牵挂留在心底,保持它的原貌,但原貌经不起岁月的剥蚀,会一点一点归为泥土。留在心底的辉煌和现实复原的壮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我希望一切归于自然朴素。

前面是酱园巷,柏条河的一条支流边听说有个李家大院,但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我无法进去。作为这批古建筑中少有的私房,李家大院算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了。位置与梁家大院大约相距不到300米,均处于北正街。当地人是不熟悉什么李家大院的,只知道李常树几个兄弟,说出他们的名字便有人准确地给你指出该如何走。

古镇我最后走进的是崇宁公园,因为我向来不喜欢这样依靠人为建筑而勉强吸引人眼球。只是听说公园有一个“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我还是去看了看。纪念碑由碑帽、碑身、碑座、基脚组成。石碑通高5.96米,碑帽高50厘米,顶端原有鹰抓兔石刻(早年被破坏)。碑身呈四边形,高3.7米,每边宽29厘米,周长1.16米,高耸挺拔,巍峨壮观。正面阴刻楷书“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十二个大字,字径17厘米,风格雄劲浑厚??钍稹跋爻だ钍婪峋词椤?,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碑背面阴刻楷书“崇宁县抗日胜利纪念碑”十个大字。碑上字体均系楷书,笔锋流畅,字体工整,遒劲有力,雕琢精湛,石质坚硬,纹路清晰,历经近70年的风雨沧桑,上面的字迹和花饰均保存完好。我在碑前伫立了很久,像在成都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一样,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据说,这里曾经是辛亥革命时是川西革命策划地,抗日战争多个名将英烈故乡。园内古迹遗址保留完好,梅花井,撷秀廊,徵碧草亭,斜栏绿漪,崇丽,揽胜各色亭阁;圆门兰墙,清远晴岚,处处匾额文字功底深厚,意蕴流长。幽静的公园里,除了老人遛鸟、喝茶聊天、唱戏练习所用之外,好不惬意。如果想了解古镇过去的辉煌,在公园的一侧的墙上而今还描绘有兰墙壁画-古代崇宁繁华热闹的场镇街景一一呈现在你眼前。这样一个难得、弥漫着历史、自然氛围的公园一定会让你牵肠挂肚。

说到眼前的这块纪念碑,又不能不提当地的抗日爱国将领解固基。晋陆军少将解固基,号体泉,1887年出年于四川省崇宁县竹瓦铺。早岁入成都弁目学堂,曾任崇宁县团练局教官队队长,崇宁县西2区民团大队大队长。1927年加入共产党,任第28军第2师鄜继勋团新兵营营长,该团为中国共产党掌握武装。1928530日,解固基好友崇宁县南2区民团大队大队长万伯钊于游行时被该团营长马之骥杀害,解固基率乡团围攻县城,将鄜继勋团逐出崇宁,原县长黄孔香亦被逐。继任县长李宗吾以解固基实力雄厚,乃于教育局局长黄仲宇合谋暗害解固基。解固基得知后杀害黄局长,后离乡亡命。1928年冬,解固基投第20军郭汝栋部,任营长。19336月入军校高等教育班进修,返部后任第26师第152团团长。19377月,抗战军兴,解固基作家书曰:“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以示决心。第26师于10月抵达上海大场,投入激战,解团长率队坚守6昼夜。1023日,第152团第4连阵地被日军突破,其时第4连连长正向解固基汇报,一位友军团长向解固基大第4连已被突破,解固基大怒,即拔枪射击第4连连长,命中右胁。该连长负伤后敬礼后转,走了几步后倒地身亡。解固基即亲率第1连向日军逆袭,在冲锋中被击断左臂,仍不退却,在混战中壮烈殉国。第152团此战后只剩下连长李伯涵与少量伤兵,解团长遗体在炮火中碎裂,只有藉军衣上胸章辨视。1939年春,解固基安葬于崇宁,国民政府感其忠烈,追晋陆军少将。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可歌可泣!

从崇宁公园出来,我徘徊在街面上,为拥有西汉著名哲学家严君平自豪,为拥有北宋禅宗圆悟和尚而自豪,为这里出现南宋学者张午后而骄傲,为这里拥有明代崇宁郡王朱悦尊(他的驻扎地)而名声鹊起,为这里清代涌现出蔡时田、罗锦文等“一镇六翰林”文风鼎盛而感叹,还有光绪年间举人吴琳在京参加公车上书,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还有近代出现许多有为的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当然更为像大椿巷、文昌宫巷这样的古建筑能得到?;ざ咝?,也为梁家大院和崇槐里巷没有得到重视而遗憾。虽然历史的发展让唐昌变得很寂寞,但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很丰富,就让我们记住这里曾经辉煌过。六个省的会馆、五十多个公馆,加上崇宁文庙和翰林院就已经把唐昌捧得熠熠生辉了,何况还有古老的城墙和涌现出的众多名人。甚至唐代唐昌经济生活中的“草市”曾被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载入《中国通史》。

这些都是何其自豪和美妙的事情,让我们记住了唐昌!

                                                         【2015523日于唐昌】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