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乌篷轻舟随梦归

来源:作者:南国伊豆时间:2014-12-16热度:0

                                   乌 篷 轻 舟 随 梦 归
                                         文/伊豆

     有人在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里凝神,有人期待在丽江邂逅一场爱的相遇,有人亲眼目睹了凤凰沱沱河的风韵。而我的江南,看似无关风月,却有着不一样的窈窕,不一样的情致。
     只要你轻轻拂过一行诗,亲近一滴水,再轻声念出一串名字,江南戏台上,兰花指一个盘腕儿,一转一指,便灵动了千年水晕,漾出万点相思。一叶乌篷船,一顶乌毡帽,一壶女儿红,那样无声而轻易地绾住了你。醉里,忘了你的归程。
    美丽的钱塘潮,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千回百转,一如江南女子曲线婀娜的身段,又仿佛王羲之那一手行云笔意,只轻轻点了一笔墨色:藏锋,露锋,侧锋,收笔,便成了那厚重悠远的名字——绍兴。
    “越中蔼蔼繁华地,江东都会古无双”的绍兴,古时也称会稽、山阴、越州、吴州,是夏朝的开国之都,是春秋五霸越国的首都,两晋时期会稽的国都、吴越国的东都、南宋故都和南明政权的首都,更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的大都会。素有“华夏风流、国之东门、泱泱大邦、天上仙都”的美誉。
    厚重的历史,足以使一座城市高贵起头,让你肃然起敬。据史料记载,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至今已有8000年历史。建于公元前490年的越国古都,距今也有2500年历史。这座城里,自古便有三千士大夫南下的积淀,文风鼎盛,代有人杰。伴着乌篷船下的流水淙淙,摇橹一下一下,推起一串串响亮的名字:舜、禹、勾践、王充、嵇康,王羲之、谢灵运,陆游,王冕、徐渭、蔡元培,徐锡麟、秋瑾、周作人,钱三强、金岳霖……毛泽东赞叹这里是“鉴湖越台名士地”。而一代文坛泰斗鲁迅,更将这座古城化作小说里,浓墨重彩的故乡符号。


                轻盈地走在水乡情韵的景致里,脑中全是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阳光暖暖似披肩,徜徉在十二月的古城,犹如走进一幅绘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展颜而来的,是古老的巷陌,青砖、黛瓦,古井、石板路……轻盈地走在这蕴含水乡情韵的景致里,寻觅周家兄弟的成长轨迹,体味童年鲁迅的生活场景,脑中,全是先生笔下的绍兴风情。
    先生的祖居,就坐落于东昌坊口。那是一个极具民风古朴的建筑。木门窗,雕花回廊,古色古香,仿若当年的景象。这些井然不失高雅的古老建筑,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重建于周家新老台门间的鲁迅纪念馆,还有与之毗邻的寿家台门、朱家台门、邹家花园,粉墙黛瓦,池台掩映,亭榭错落,随处可携江南民居的园林情趣。
     一条小河,从鲁迅先生故居门前流过,这一湾清清如许的河水,多像绍兴少女清丽的眼眸,水流深处,深隐着一抹坚贞。那是一代女侠秋瑾的目光吗?不远处,那条碧丽清浅的浣沙溪,倒映秀目婉转的村庄,千年的乌篷船,可曾载得动越女长长的幽怨?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自主想起鲁迅先生作品里那难忘的景象。这里,一定有过他的迷茫和《彷徨》,一定有过他悲悯和《呐喊》。这里,更有他美丽的《朝花夕拾》。时光深处,我仿佛看见了一位文化巨人,正高举着“投枪”和“匕首”,从正义和勇敢的胸腔里,发出庄严的宣誓。

                    故乡的点滴,和先生的情怀,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捭阖承先哲,笔墨纵横启后昆。”不正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吗?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里,我是读着他的文字长大的,谁敢否认,我们没被先生的文字震撼过、打动过?
     故乡的点滴,和先生的情怀,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时光斑驳的影子里,找寻先生心底的故乡,突然期待着,能与童年的先生不期而遇。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依然保持了当年的模样。我的欢喜也从先生如水的文字里浮现,每一步弹跳着无限的激动和兴奋。光滑的石井栏还在,碧绿的菜畦还在,只是没有了紫红的桑葚,没有了胖胖的黄蜂,没有了轻捷的叫天子的身影,如歌的蝉鸣也已经躲进即将冬眠的草丛中去了。唯有那株高大的皂荚树,沐浴在初冬的暖阳里,经历百年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能想出先生小时候,一定背着父母爬过这棵树吧?抚摸着覆盖苔衣的泥墙,顿时萌生久违的童心。我学着小顽童的模样,想象长妈妈故事中那条可怕的赤练蛇,会不会突然从一个石缝里“哧溜”一下钻出来了?
    比起百草园的快乐,三味书屋显然是个严肃的地方。塾师讲台上那把长长厚厚的戒尺,时时威慑着调皮的孩子。鲁迅书桌上那个“早”字,却道出了旧时代少年读书的刻苦与勤勉。而这个“早”字,也和故乡一样,永远被他刻进了心里。
       
        他更不可能想到的是,那个同样来自绍兴的读书人,弃医从文,为他写了一首辛酸的挽歌

     或许,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处故乡,来安放长途跋涉的灵魂。而唯有童年的小船,才记得起故乡那一弯月光。鲁迅先生的故乡,应属于那个手捏钢叉、奋力刺猹的英雄少年,那一轮金黄的圆月,也永远悬挂在百草园深蓝的天上……
     继续沿着先生文字的脉络前行。
     中午时分,阵阵酒香将我引入咸亨酒店。在曲尺形的柜台前,那个唯一身穿长衫而站着吃酒的孔乙己,此刻,脸朝高大的柜台,仿佛正底气十足地吩咐店里的小伙计:“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彼底疟闩懦鼍盼拇笄S址路鹚宰判』锛坡襞拧败睢弊值乃闹中捶?。这古色古香的建筑,依然打着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店堂内,孔乙己的欠账牌还挂在醒目的廊柱上。这个穷酸而可悲的文人怎么也没想到,百年后,是他成就了咸亨酒店的一派兴隆。他更不可能想到的是,那个同样来自绍兴的读书人,弃医从文,为他写了一首辛酸的挽歌。如今,孔乙己已经与时光一起雕刻成塑像,恰如我们记忆里的那个影子。
     季节似流水,阳光似流水,温软的影儿似流水。潺潺的流水,合着橹声古朴单调的旋律,突然一齐涌入我的耳鼓。这里的小桥流水,依然吟唱着古老琴音;多情的杨柳,依然装点着崭新的水墨画卷;欸乃橹声,摇着摇着,就为我摇来了一个繁体的江南绍兴……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