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随州曾都的锅巴特别香,乡下家家户户都会做,它既是美食,又是佳肴,只要你吃上一次就会终身难忘。我虽是男生,但家境所迫学会了做饭,掌握了蒸饭制作锅巴的技术。
11岁那年,我母亲不幸病逝,永远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离开了她最爱的人。后来大姐、二姐相继出嫁,家里还有父亲、三姐、我和妹妹。在那凭工分捞粮吃的年代,父亲和三姐做活挣工分,少量家务由我来做。高中放假时,我承担了家里做饭的活,天天重复着淘米、箩沙、煮饭、捞饭、蒸饭制作锅巴的工序。
淘米是将大米放在瓦盆里,兑上清水,双手在盆里搓洗,以搓洗后的水不再浑浊为标准。
米淘好后,要把米中的沙粒选出来,称之为箩沙。山里打谷场上沙粒多,打谷时稻谷和沙粒往往混在一起囤于生产队的仓库。稻谷分给农户后,因谷中的沙粒在小型脱?;杏朊状右桓鲂÷┒分辛鞒?,无法分离,所以做饭时必须箩沙。否则饭里,锅巴中的沙会垫牙、打牙,让人无法咀嚼。箩沙时,右手在盆中顺时针画圈,带动表层米粒慢慢随水旋转移动,然后轻轻将表层米捧出放进锅里,当瓦盆中只剩下半碗米时就连水带米倒进葫芦瓢里,右手拿着瓢慢慢地有规律地前后晃动将米随水箩出,剩下的全是沙。不知是哪个发明的这项技术,真管用,米中的沙能百分之百地箩干净。
沙箩好后,根据锅中米的多少添上水,盖上锅盖煮饭。煮饭时添水要适量,水添多了费柴禾,米汤水不黏稠,味道淡,影响锅巴粥的质量;水添少了,煮饭时间短,米硬,饭蒸不过芯易成夹生饭。煮饭火要大、要猛,一鼓作气把水烧开。
水开后,立即将灶中的柴退掉,揭开锅盖,用捞篱把半熟的饭粒从水中捞出盛在撮箕里,撮箕下边放上瓦盆,将饭粒中的水滤进瓦盆后变成乳白色的米汤水。捞饭用时不能过长,饭粒在锅里泡过了会影响饭的质量。
蒸饭是制作锅巴中的最后环节,半熟的饭粒从锅中捞出后在撮箕里滤一会再倒进锅里,用炊把将饭粒拢起堆成“馒头山”,沿着“馒头山”一圈均匀地浇上少许清水,用锅盖将锅盖严后开始蒸饭。蒸饭选柴、烧火尤为关键,多是选用树枝末梢带叶的柴,冬天落地松毛和小麦桔杆。这些柴草易燃,燃烧时间短,便于掌握火候。蒸饭时把少量的柴撒在灶堂四周均匀燃烧,锅蔸那一块不能有明火顶着燎,不然锅蔸处的锅巴容易糊。蒸饭要有足够的耐心,沉得住气,每隔三分钟左右添柴燃烧一次。蒸饭时间越长,锅巴越厚,质量越好。蒸饭要掌握好火候,这项技术需长时间摸索观察体会得来。当看到锅盖四周冒出的蒸汽成亮色,垂直向上冲时,证明饭蒸好了,贴锅的一层饭粒会变黄变焦变成锅巴。饭蒸好后,熄一会火,揭开锅盖把饭盛起后,再用锅铲铲起黄灿灿、香喷喷的锅巴。
有时,我在锅巴有饭粒的一面撒上沙糖,将锅巴折成两层拿着吃,既脆,又香又甜,味道和酥脆的程度不亚于夹心饼干和旺旺雪饼。有时用小火将锅巴烘干后装入塑料袋扎紧保存,随时掏出当零食享用。
锅巴可煮粥。如果用当顿的米汤水煮粥,味道就更鲜更美。锅巴粥是特色美食,家乡人经常用它招待客人。锅巴粥钻鼻的香,淡淡的甜,滑滑的口感,让你吃后一辈子难忘。
锅巴可做菜。用黑木耳、素肉丝、鸡蛋花、葱蒜苗打汤浇在油炸后刚出锅的锅巴上,会“扑”的一声腾起阵阵白雾,飘起丝丝香味,炸着脆脆的响声,顿时勾起你馋涎欲滴的食欲。这道菜的美名叫“平地一声雷”。
直到现在,一家三口回老家时,吃锅巴或锅巴粥必不可少。我重温着蒸饭过程,体会着做饭乐趣,享受着美味佳肴,与亲人对饮壶中浊酒,不知不觉飘飘然,远离液化气的异味,远离微波炉的辐射,深深地沉醉在醇厚的乡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