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刘兰芝死因漫谈

来源:作者:阳坡时间:2014-11-14热度:0

                                                    刘兰芝死因漫谈
                                                          张杰
    翻开中国文学史,那些敢于突破礼教爱我所爱的人,无一不遭到非议,被卫道士一代又一代地口诛笔伐。然而,她们的故事却代代流传,震撼人心。也许,自由是爱情路上永恒不变的追求。
    刘兰芝是中国女性对“封建家长制”、“三从四德”发起挑战的女性了。她才貌双绝、冲破阻力、不怕风险,“愿得一心人,宁死不相离”!毅然“举身赴清池”。
    读了《孔雀东南飞》,人们嗟叹之余,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什么以死相抗。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前人之述备矣,同时也得出了不少有理有据的结论,但大多数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推究,确是的当之论,“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也就是说:老人不在身边,妇女夜里连堂阶都不能下。由此可见,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吞噬了一颗善良自主的灵魂。
    焦母驱遣兰芝的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且是“吾意久怀念”。驱遣之心早已有之,从焦母这句话可以看出,焦母真实想法是:我是一家之主,兰芝应俯首做我的媳妇,不得“自专由”。
    诗中的兰芝是一个知书识礼的贤慧媳妇,她能干:“三日断五匹”;她漂亮:“精妙世无双”;她勤劳:“鸡鸣上机织,夜夜不得息?!?br>    在焦母眼里,兰芝的错处就是她无过错,焦母不能再她面前占居上风,即使焦母“故嫌迟”,诬陷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焦母在心理上丧失了真正的优越感、主宰感。所以兰芝在阴暗的牢笼里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至死不辱,在兰芝身上没有一点焦母的奴性,既然焦母逼她,夺人所爱,无可奈何之下,她义无反顾的“举身赴清池”。焦母泯灭了人性的同时也泯灭了自己。
     对于焦仲卿“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属于官宦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仲卿虽然爱着兰芝,但封建礼教束缚着他,不敢违抗母命,在婆媳之间,他骑虎难下,用血和泪浇灌着痛苦?!笆牟幌喔羟?,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规,誓天不相负!”这说明仲卿对婆媳言归于好还抱着幻想,而且拿这种幻想来安慰兰芝,表现出仲卿性格中怯弱驯良的一面,如果他头脑清醒,敢于正视现实,在母亲与妻子之间另有主见,可能或许更有一个好的结局。
    任何时代的人性都不可能是抽象的,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与社会背景环境无关,而且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作用就在于抑制人性的弱点,而弘扬美德,使社会不至于充满邪恶、血泪、不平。焦母之所以蛮不讲理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仲卿之所以不能?;ぐ蓿驮谟诜饨页ぶ?、封建礼教赋予焦母之流以特权,焦母同样也驯良了一个“徘徊庭树下”的怯弱大丈夫——焦仲卿,成了泯灭人性的奴隶。
    对于兰芝在被驱遣之时,她仍严妆礼别焦母,没失半点礼节,平时更不待言。兰芝自言“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对着母亲的惊诧,她的回答是“儿实无罪过”。对于焦母的驱遣意图,她默默接受,没有怨言,没有哭闹,没有反抗,尽管满脸怨苦;对兄长的追嫁,她也不做执拗的顶撞。她是如此遵循那个社会女子应该遵守的绳规,绝对没有“自专由”。
    虽然被驱遣在那个时代是屈辱的事,她却体体面面地回去。对兄长的逼迫,她也不肯求不妥协似乎顺兄意、循兄言。她的所作所为,完全合乎封建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但不是盲从,也不是屈从,而是她自觉的明智的选择,她时时刻刻维护和拥有着自己的尊严。当她知道这种恪守必然背叛着自己的心时,她宁可一死,至死不辱。她默受了那个社会为她安排好的悲剧命运,但永远高昂着头,这也就是她对那个社会制度焦母的恐惧与怯弱,更是对丈夫的怯弱,她的“举身赴清池”是没有挽回余地的抗争,泯灭了自己的人性。
    刘兰芝的多情不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多少多情儿女,刘兰芝的勇敢又不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多少勇敢儿女。他成为爱情和勇敢的象征,她的爱情之舟所去的方向,吸引了无数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