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vs读书
来源:作者:张友堂时间:2014-10-18热度:0次
生活vs读书
读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能开阔人的视野,让人生活得更完美;生活能增加人的阅历,更好地读懂书。生活离不开读书,读书也离不开生活。只有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把书理解得更好。
初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时,虽然十分喜欢这篇充满情趣的文章,但是,我对文中所写的“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一种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院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这句话,我不怎么理解。我纳闷,城里怎么会长荠菜?故乡没有荠菜,小时候我也经常挖野菜,挖得多是苦菜、白蒿、鸦葱等。这些野菜多是生长在地埂、荒地、山坡上,村里的院子里也并不多见,城市里怎么会有野菜呢?是不是作者弄错了?毕业后到外地工作,工作的地方周围荠菜特别多,到了春天,田埂上、路边上、房屋边、甚至于宿舍里的水泥路边,到处是一棵棵、一簇簇的荠菜。我这才理解了周作人那段话的意思。
晚唐诗人郑谷在诗《菊》中写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些人不知瓦松为何物,故后一句解释也五花八门,不得要领,对瓦松的解释,多数抄录唐初崔融的《瓦松赋》“在人无用,在物无成”。最离奇的是中华诗歌网权威解释,把瓦、松分开来解释。
实际上,知道了瓦松是生长在瓦屋顶上的一种植物,“由来不羡瓦松高”这句诗和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同样的意境。
唐末诗人贾岛的诗《题戴胜》,诗中有“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两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两句诗的意思弄不明白,查字典后知道戴胜是一种鸟,但这种鸟怎么是“星点花冠道士衣”呢?直到有一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六,我同妻子到矿务局医院,忽然看到路边上有两只美丽的小鸟,长大约有三十厘米,体形瘦长,棕色的羽毛间点缀着一些黑色、白色的斑点,鸟的头上有一个大大的棕栗色的羽冠,羽冠的形状像道士的帽子。有人告诉我,这种鸟叫戴胜。瞬间,我想起了贾岛的那两句诗,如醍醐灌顶,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贾岛那两句诗也终于明白了。
读沈从文的《边城》,翠翠的有这样一段话“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段话写得太美了,遗憾的是自己不知道虎耳草是什么,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塞了一样,而潜意识里觉得虎耳草是南方的一种植物,在北方是没有的,自己不能见到,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一天,同事的孩子、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到办公室里玩,忽然指着我养的一盆不起眼的花喊道:“虎耳草!”我感到很惊奇,就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告诉我是在一本关于植物的书上看到的。第二天,她将那本彩色书拿给我看,果真就有那种花,果真就是虎耳草。那盆花是妻子从市场上花三毛钱买来的,刚买来时我曾问过那盆花叫什么名字,妻子说不知道。我当时很怪她买这盆花,但自从我知道了这盆花就是虎耳草,我一下子觉得它十分可爱了。
读冯延己的词时,对“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中的“细雨湿流光”,虽然自己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还是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一个初秋的上午,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我信步来到野外,在一片茂密的野草前停下来。细雨还在下着,一片片草叶上挂满了晶莹的水滴。忽然,一阵微风吹来,草像波浪一样随风波动,草上闪出阵阵白光,似在流动,我的脑际间也闪出了“细雨湿流光”,我一下子理解了。
记得汪增祺老先生在《葵•薤》一文中写道,他读《十五从军征》时,因为对诗中的莼菜不知为何物,诗的意思也搞不清楚,直到他历经周折,弄清楚了莼菜就是冬苋菜,见到了实物,他说自己才把《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真正读懂了。
读书离不开生活,需要生活的积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