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行
来源:作者:任渭民时间:2014-12-03热度:0次
瓜洲行
任民
在瓜州小游期间,我在离朋友药店不远处,看到了修建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七一年)的安西直隶州城遗址,该城呈正方形,南北长四百六十米,东西宽四百五十米,面积大约有二十点七万平方米,在东、南、西、北方向均开有城门。是当时安西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隶属于中央直辖,也是镇守西北边陲的军事重镇。据《安西县新志﹒建置卷》记载,该城晚于老城四十一年,当时为了解决老城低洼潮湿,春季泛水房屋倒塌之患,将安西老城内的居民们搬迁至此城,但是此城地处于戈壁干旱无水,且南门屡遭火焚,风沙淤积城墙,于乾隆三十九年,复迁回老城,该城从此废弃。
十多天后,我坐着火车返回内地。在火车上,我和坐在对面下铺的一对敦煌退休老夫妻通过闲聊得知老先生姓姚,老两口去南方过冬。
一些传闻野史给敦煌增添了不少的魅力和神秘色彩。姚先生是个很健谈的人,他给我讲述了关于屋洼池的传说。他说,神秘倒不在于它是这沙漠之中一个明亮的湖泊,而是在于有一匹神奇的“天马”曾在这里横空出世,博得汉武帝龙颜大悦,亲作天马歌。
西汉控制河西后,除修筑边防要塞,还大量移民屯垦,“人气”对于繁荣一个地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中国古有的一个哲学观点。特别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西端,人口的多少也反映政权的牢固程度,所以一时间,敦煌人口猛增。除了移民,也有获罪的各级官吏,“皆徙敦煌郡”。当然,对于后者,就有发配的意味。这其中河南新野的一个小官暴利长,就因犯罪被充军到敦煌,在屋洼池一带放牧。
他经常见到一群野马到池边饮水,并且注意到其中的一匹马长得特别壮硕且神态奇异。于是,河南小官便在暗中对这匹马觊觎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智擒其马的良策。他做了一个和自己形体差不多的土人,将自己的衣服穿在土人身上,并让土人手拿勒马索像真人一样立于池边。最初,群马一见,大吃一惊,不知其为何物,都不敢近前,跳开跑到远处去张望、逡巡。后见土人并无攻击之举,也就慢慢习以为常,又继续毫无顾忌地去池边饮水嬉戏了。这时,河南小官见时机成熟,就将土人撒掉,自己站立到了池边??吹饺郝碛掷闯乇?,忍不住满心窃喜,甩出套马索,将其擒获,得到了那匹他心仪已久的骏马。他深知汉武帝有爱马之癖,于是他把此马献给了汉武帝,河南小官在汉武帝面前对套马的诡诈和辛苦只字不提,称马是从水中跃出的天马,落入他手纯粹是上天的旨意。此话严丝合缝,丝毫不露溜须拍马之嫌,汉武帝怎么能不满心欢喜,即刻作天马歌,“湖中天马冲波出,蹴踏惊涛行飘忽”。
颇有心计的河南小官是否因此得以减轻了罪责,重回故里,我不得而知,倒是屋洼池从此便得了一个出天马的声名,流传至今。
现在的屋洼池水深波阔,周边芦苇丛生,游鸟浮鱼,相映成趣。靠附近泉水灌溉栽种出的葡萄又自成一景,有几座晾房,远处看,蜂巢一般,出产的葡萄干比蜜还甜。没有谁再在这里发现过天马,但是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吟诵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醉卧沙场也真不足以见笑,屋洼池在塞外犹如体态丰盈、充满丰韵的魅力女人一样风情万种。
通过和姚先生的闲聊,我给他讲述了关于白马佛塔的传说。他说,这是十六国时期的事情。公元三七六年,前秦灭前凉,符坚统治了敦煌。他接受西域车师前部王和鄯善王的建议,派大将吕光带兵伐西域。吕光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出玉门关,花了两年时间,大破龟兹等诸国联军,得胜凯旋。当时,吕光用两万多匹骆驼满载西域各国的贡品,还带着东去长安传播佛教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
罗什骑一匹白马,到得敦煌,白马就一病一起,不吃草也不饮水,罗什为此十分焦虑。这天晚上,罗什沉沉睡去,就见白马对他说,我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驮你进关,因为进关前的路上风沙迷漫,难辨方向。现在我已完成了使命,敦煌是我超脱生死之地,我不能伴你前行了,你前途郑重。闻得此言,罗什心中十分难受又恋恋不舍,他紧紧拉住马尾,对马说,传教乃佛祖大事,可不能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白马见他情意恳切,便又说,前面不远就是葫芦谷,那里有你的新坐骑,你去吧。说罢,就化作一片彩霞冉冉腾空而去。正在这时,一声马嘶惊醒了罗什,他正庆幸原来是一场噩梦,不料,随从却进来报告说,白马死了。罗什心中感念佛恩,便花重金修建了这座白马佛塔。
白马佛塔共有九层,象征白马九岁。塔壁形奇饰美,顶上为六角刹盘,每角挂有一串铃铛,风摇铃响,犹如白马正在亦步亦趋。
我们相互探讨着关于阳关和玉门关的一些事情,敦煌早期的繁盛在汉代,这要归功于雄韬大略的汉武皇帝,“四郡两关”就是他的手笔???,是行政区域,包括酒泉、张掖、武威、敦煌,而阳关、玉门关则是门户和关隘,雄踞此地,虎视丝路,成南北倚角之势,威慑西域,使过往商贾,受其护佑。与此相配合,还大量修筑亭、障、塞等边防设施,塞,就是长城,亭和障都是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从敦煌到罗布泊长城连绵,亭障不断。戍边的将士们以长城为界,亭障为家,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漫漫漠野时而也激起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名将班超就曾在晚年上书皇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到了唐初,很长一段时间敦煌都在不平静的征战之中,饱受战乱之苦。关于“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争夺,形成了拉锯战,敦煌处于重要位置,既是兵站、粮站,又是差役、人力的补给站,给敦煌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也带来了深重的负担,不少人离乡背井逃离出去,敦煌在荒芜中苍凉冷寂下来。这大约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大背景。
阳关,位于玉门关南面,南面朝阳,因而被称作阳关。此时此刻它早已化作了一片废墟,只剩一座烽燧还赫然傲立于墩墩山上,从容不迫地佐证着曾经有过的过去。听说,那一片废墟其实是个宝地,沙土下随处可以找到古币、古装饰品或兵器的残片……。
火车抵达金昌车站时,已是灯火辉煌,夜色朦胧了。当火车继续东行,穿行于旷野中时,我借着车窗外皎洁的月光,看到了层峦叠嶂,绵延起伏,被秋霜染白的山峦和光秃秃的杨树枝,槐树的叶子稀稀拉拉的挂在枝头,农人们收割过庄家的地里,玉米杆孤独、单调的站立着,铁路旁的杂草枯萎的蜷缩成一团一团的,挤在一起,抵御着寒气。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