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与青陶
来源:作者:绿野来客时间:2014-12-05热度:0次
《砂锅与青陶》
在云贵高原,在乌蒙山中,曾有一种在乡村很常见的生活器具—砂锅。
那个距今并不久远的年代,砂锅还是山里人家居的必须品。大妈、大伯赶场,或大姑娘、小媳妇上街,都少不了要花几毛钱买一个新砂锅,回家后用米汤烹煮一次,让米汤细柔的汤汁填满砂锅微小的孔隙,这一工序民间称为“噗”。用米汤“噗”过的砂锅使用时不会渗水,煮出的米饭、粥及煨炖的肉汤,富有食材原汁原味的醇香气,且不含任何金属离子。难怪老人们常说:吃了砂锅煮的饭菜,一辈子不得怪病。
可见,用砂锅烹饪的食物,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健康的美食。
今天,砂锅,这种“下里巴人”式的原始生活器具,在现代金属生活器具的强势入侵下,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市场空间,不论城市、乡村几乎绝迹。砂锅制造业,这种伴随人类发展的传统手工业已日薄西山,几近灭绝。
此时,少年时代绿野曾听过的一首《砂锅调》不由在耳畔响起:
砂锅、砂锅
本小利薄
天热一身汗
天冷打哆嗦
远看象叫花子
近看如挖煤哥
下雨去赶场
挑起难爬坡
“便荡”一跟斗
眼泪“滴哆”
... ..
由此可见,过去民间砂锅匠人生产与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然而,砂锅并不象她朴素的外貌与尴尬的处境那么简单,人们对砂锅的历史与内涵知之甚少,这并不是砂锅本身的过失,恰恰是人们的的健忘与浅薄。
在人类的演化史上,尤其是人类智能的演化史上,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即陶器发明与使用阶段。
人类的原始文明,始于火的利用与旧石器、新石器的发明使用,这使人类具有了原始狩猎的生产工具,形成了人类征服自然、保存自己的第一种生产力,开创了人类第一个史前文明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在人类原始采摘的基础上,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不但通过原始渔猎获得动物蛋白的营养,也通过原始农业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植物淀粉和氨基酸。动物蛋白质的获取,可以通过烧烤方式的“如毛饮血”来获取,植物淀粉和氨基酸的获取则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烹饪器具。原始人在原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利用野生葫芦的自然造型与天然盛物功能,装入动物与植物的食材,用稀泥将掏空的葫芦包裹起来,放在火里烹煮,当食物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香味时,葫芦已然烧毁,而原始的陶器与美味则诞生了。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原始的“五谷杂粮”成为了人类重要而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原始农耕时代的到来。原始人类的智力也空前发达起来,于是便有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神农与唐陶的来历。当然,有关原始陶器与原始农业的相互关系,在我国许多考古活动中,也获得了科学的证实。
我们知道,中国的英文称谓“china”,就是“瓷器”或“陶瓷”的意思,可见,中国是一个陶瓷的国度,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陶是瓷的原生态,瓷是陶的升级版;先有陶,而后有瓷;陶与瓷,即是一种工艺技术的进步,也是陶瓷文化的有序承传。现代的白瓷之都景德镇,紫砂之都宜兴,几乎将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标识。
然而,当我们细心考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白瓷和以宜兴为代表的紫砂,会发现她们已十分现代化和工美化了,其审美功能和收藏功能远远大于她的实用功能,成为人们家居用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原始陶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出现了陶与瓷关系链上的缺失。
近来,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东门砂锅街幸存下来的几家砂锅作坊的考察,得知织金砂锅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远近闻名。那时,织金县为清朝的平远州,因而被誉为“平远锅”。
据资料分析,“平远锅”的制作工艺,与宋、元、明时期,陆续来自湖南、江西、江苏等一带的大批移民迁徙有关,这些移民的后裔成为了我国现今人数最多的未识别族群—穿青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穿青人的先祖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云贵高原和乌蒙山区带来并保存了原始的制陶技术。
现今的织金砂锅,除了在原材料上吸收了当地盛产的煤炭资源外,在手捏成型、轮盘饰纹、地灶堆烧、鼓风增温、碳化还原、质糙色青、易碎耐烧等工艺特性上仍保留了原始制陶的基本要素与面貌,堪称中国原始陶艺的“活化石”。
过去,人们盲目追求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新生事物,往往漠视人类原始的文明与创造,致使很多历史悠久的工艺与文化不可挽回地灭失了,造成无数悔不当初的痛惜。
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时代感召下,昔时的“平远锅”,今天织金砂锅,已获得了 破茧化蝶般的再生,被赋予了“青陶”的美称。
织金青陶的优势,不但在于资源的丰富性,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更在人类文化的古老传承性。绿野甚至期待,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豪迈进程中,通过织金青陶产业园区创办、织金青陶古镇建设及织金青陶之都打造,使具有历史厚重、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中国青陶、白瓷、紫砂,构成中国陶瓷王国不可撼动的三足鼎立之势。
砂锅与青陶,凤凰涅槃;
青陶与砂锅,梦想成真!
2014年12月4日夜于织金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