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记忆中的桥

来源:作者:罗德斌时间:2015-03-19热度:0

 

桥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此路通彼路,连接此山到彼山,连接此岸到彼岸,让路变得更平、更直、更方便。我记忆中的桥,与现代桥相比算是原始的、简陋的,但“她们”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我住在山里,小时候很难见到真正的桥,我们村的桥都是石礅排放在河里,也称石步桥。村中出山的路上有几座石步桥,长年累月经人踩踏,石礅上有明显的光溜溜的窝凼,像少林寺武僧练功场上的地坪一样被踩出坑。生活在山里人传承着乡土文化,繁衍生息,一代接着一代从石步桥上走过,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石礅底部浅浅地陷在泥沙里,像用水泥沙浆焊着一样。过石步桥要掌握好节奏,控制好步距,趁势带着劲走。如果步距过大,脚就不易着力,腿使不上劲,人也不舒服。如果过桥速度太快,步距小,就容易跌落水中。特别是挑重担子时更要注意,弄不好两脚前后踩在两个石礅上,重心压在肩头,让你前进不得,后退不能,非得有人帮忙解围不可。石步桥虽原始、简陋,但她是我最早认识的桥,最早走过的桥。

记忆中,真正见到桥是在68年8岁时,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去姥姥家。姥姥住在信阳市三里店,到她家必过河老大桥。过桥后上一小坡,约走300米就到。那时河老大桥用黑色枕木架设,两边没有栏杆,可以走车。有天下午,我和妹妹一起去看桥,妹妹走丢了,妈妈急得泪流满面,心如刀绞。晚上,表舅拿着铜盆,一边敲一边高声吆喝,大街小巷里寻找,很幸运当晚找着了。妈妈找到妹妹时,她正睡在好心人家的床上,眼角噙着泪花。两年后,妈妈病逝离开了我。很遗憾,我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再也没去他们家看望过。40多年过去了,不知二老是否健在,让我默默祝福他们好人一生平安。现在想来都是“桥”惹的祸。

我的初中时光是在30里外的三道河公社中学度过,上学的路上有几条小河,河中没有桥。因有拉着标注“中粮”麻袋的车从此经过,故河上有矮矮的、短短的水泥坝。坝中有一方洞,洞中有流水。学校旁是三条河流汇聚后的主河,水泥大坝横跨两岸。坝中有3个泄洪孔,中间一孔底部与河床基本持平,坝两头各有一小孔在坝坡中间位置,山洪暴发时洪水仍会越坝而泻,发出咆哮声。后来重建的大坝比以前更宽、更牢,中间的泄洪孔比以前更长、更高,大坝两头没有小孔。仔细看,还能寻到原始大坝的一些影子。

高中,我在区公所所在地读书。上学必过一条大河,河上无桥,平时水量不大,流水长年不断,每到冬天当地生产队会派人架起临时小桥。架桥人从河两边向中间做沙埂,将水引向一处,尽量缩小水面宽度。沙埂做好后,用草绳将几根树杆并排绑在一起,或用抓钉钉在一起,两头平放在沙埂上当桥板,河水从树杆下流过。桥虽简陋,但解决了大问题,不然我们还要在凛冽如刀的寒风中趟着刺骨的水过河,真诚地谢谢那些架桥的人。父亲常讲:“紧走石步慢过桥”,意思是石步桥要趁势一气呵成过,小木桥要慢慢过。遇到担柴、挑米去学校过桥时,踩在树杆上,小木桥易晃动,让人心惊胆战,腿止不住地发抖。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懂得“慢过桥”的真谛。小桥的寿命很短,冬过春暖就拆了,但她给我留下永恒的记忆。

高中时,为了交学费和勤工俭学的钱,有时会跟大人一起到洋河街卖柴换钱。学生们下午五点左右挑着木柴提前出发,大人收工后挑着木柴赶上来。去洋河街的路上有两座石桥,一座叫刘棚桥,一座叫五孔桥。那高高的石砌桥墩,长长的石条铺面,潺潺的河中流水,与桥边的人家,湾中的竹林,在夕阳和炊烟之下风景如画。听父亲说,这条路过去是官道,石桥年份很早。想像着那些朝廷命官鸣锣开道从桥上走过,是何等的威风、荣耀。五孔桥离街不远,过桥走两里,拐弯就到洋河街了。我们在拐弯处等大人来后一起把木柴卖给一家食堂。走进食堂,那炸油条、炸糖糕的芝麻油香扑鼻而来,馋得我口舌生津,嘴里清水直淌。木柴过称称,松柴1分钱1斤,杂柴8厘1斤。我的一担柴仅卖3—4角钱,在我的记忆里一次也没舍得买根油条吃。卖完柴,连夜赶回家?;丶业勾簿退?,虽没吃晚饭,没洗脚,但睡得很熟、很香,仿佛在梦中吃着香喷喷的油条一样。第二天,接过带着父亲体温的卖柴钱,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高中毕业后,到外地上学欣赏到更多的桥。桥让天堑变通途,让滔滔江水脚下流,让高山牵手,为人类造福。写作文时,有人把知识喻为通向智慧之桥,把文字喻为文化交流传承之桥,把感情沟通喻为友谊之桥,把道德信仰喻为连接灵魂之桥。这些“桥”别有一番寓意。

工作后,到过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杨浦大桥……这些桥雄伟、壮观、美丽,被载入史册。无论是有形的桥,还是无形的桥,永远替代不了我记忆中的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