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梁守德:扎根沃土写忠诚

来源:作者:偏说时间:2014-12-18热度:0

    

    他是一位作家,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在大地上奔走,孜孜不倦地书写国土人情怀的国土人。他的中篇小说《蝴蝶湖之夏》被改编成电影《十八亿红线》,填补了我国没有国土资源题材电影的空白;报告文学集《生死大营救》荣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驻会作家……他就是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原矿产管理科科长梁守德。

                                          默默前行,笔耕不辍

    梁守德 1958年2月出生于高密市阚家镇前泊子村。高密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家乡,历史悠久,文化名人辈出。如齐国名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朝宰相刘墉等,是一片久经浸润的文化沃土。梁守德的文学情结与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的滋养不无关系。他少年辍学,当过农民,干过大窑,当过民办教师。16岁时,又独身一人到长白山原始森林当盲流,命途多舛使他变得寡言少语,一脸沧桑。但曲折离奇的生活经历也为他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潜能。80年代初,他将他当盲流的经历写成了中篇小说《我梦中的白桦林》,在《泉城》1984年第9期发表后引起不小的轰动。之后,他又创作了《在外闯大窑的日子》、《人大战,人兽大战》、《蟒蛇的森林》等中短篇小说多部。其中《人大战,人兽大战》荣获“中国第三届通俗文学大奖赛”优秀奖。
    梁守德认为,人无论干什么,都要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忠诚于自己的岗位,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1989年,已经在高密县文学戏剧创作室当了4年专业作家的梁守德,主动要求到刚成立不久的县土地局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将满腔热忱投入到国土资源事业,先后11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0年,荣获山东省“土地卫士”荣誉称号。他白天像个陀螺一样上山下乡,一丝不苟地干好土地管理工作,并在火热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素材,体悟人生。晚上就充分发挥他的写作才能进行创作。他的创作不拘一格,体裁多样,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消息、通讯、评论……报刊上时常能见到他的各种各类文章。如《初次执法的尴尬》、《看坡民兵》、《如花的女中队》、《我给女科长当保镖》等等。他的作品紧贴生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读者喜爱。他说,写作就要实打实地来,玩虚的没用,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尽量别浪费素材。他采写的新闻通讯《有限土地放飞无限希望》、《潍坊市“绿色矿山”建设纪实》等作品都被《中国国土资源报》重点推出,在系统内引起良好反响。2005年春天,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我梦中的白桦林》出版,并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2010年10月,根据他的小说《蝴蝶湖之夏》改编的电影《十八亿红线》在银川开机,因是首部国土题材电影,各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消息传到家乡,他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们也都为之喝彩。而他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像个隐士一样难见踪影。他说,老老实实地写就中了,不用显摆。业余时间,他除了跑步锻炼身体就是读书写作,基本上没有别的爱好。在业余文学创作道路上,他就像一个苦行僧,一直不声不响地跋涉着,书写着……

                                       进京驻会,创作“井喷”

    近年来,高密市国土资源局非常重视国土文化建设,局长于道河对文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为梁守德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2年 3月27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与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及该局职工梁守德在北京签订三方协议,梁守德成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一位驻会签约作家。
    从县城到京城,由业余到“专业”,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梁守德突然来了个华丽转身。难得的机遇,良好的平台。梁守德如鱼得水,大展身手,他的文学创作从此进入了“井喷”期。
    在此期间,梁守德经常参加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组织的各种会议、采风活动。他很能走路,多年坚持跑步锻炼,使他练就了一副好体格。从沿海都市到戈壁大漠,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视野拓宽了,境界提升了,梁守德的创作才情像山泉一样喷涌而出,清爽而甘冽。
    2013年7月,他奉命深入太行山区采写老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为老区百姓找水打井的事迹。他和当地作者一道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村入户进行实地采访,甚至远赴刘振江的老家河南南阳伏牛山区进行挖掘,最后以《以人为神》、《与魔较量》、《井上村的找水传奇》、《情牵英雄故里》、《水在心中,心在水中》、《千人跪拜》、《斯人已去,精神长留》、《身后的足迹》等为题,全景式、立体化、生动地再现了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一生为民找水的感人事迹。该书于2014年9月出版后,在系统内外引起较大反响。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于道河读罢《魂牵太行》后给梁守德发送了这样一条手机短信:“梁大师,昨晚拜读了您的大作《魂牵太行》,数次哽咽,泪流满面。好久好久没读到如此感人的作品了。情之深、意之切,无不透露出您的高超写作水平!祝您在今后的创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江西作家徐春林以《向生命致敬》为题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发表了评论文章,他说,翻阅《魂牵太行》,每句语言都在颤抖。每句话都是沉甸甸的希望。
    从2012年初到2013年底,短短两年时间,他先后在《大地文学》、《羊城晚报》、《文学港》、《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7篇,个人或与人合作出版作品集4部,累计达100多万字。梁守德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被文朋诗友们誉为“梁大师”。

                                        精雕细琢,硕果满枝

    梁守德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国土作家,每次领受采访任务,他说的最多的就两个字:“好”,“是”。白天马不停蹄深入一线采访,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自带干粮,晚上和同行者一起汇总情况,研究材料,深入讨论,常常彻夜不眠。成稿后又多方征求意见建议,不断修改、补充、完善,2012年10月,他和黄世英、郭友钊、刘扬正3位知名作家受作协委派,一起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野外一线,历时八个月,采写出近3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生死大营救》,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各方关注并受到广泛好评。被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列为2012年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和向十八大献礼的重点作品。专家认为,这本书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并且充满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反思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精品。11月2日,《文艺报》以整版篇幅予以选载。在该书首发式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也对该书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生死大营救》真实地记录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12年间发生的重大救援行动,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英雄群像,讴歌了“三光荣”、“四特别”和“青藏精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书中对个体生命的救助与尊重,形成了一个个精神“大矿”,催人奋进。
    梁守德对自己的写作标准高,要求严。他说,首先得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坚决不发。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他的创作精品迭出,硕果累累。仅2014年,他的中篇小说《窑啊,窑》在《大地文学》第1期头题推出,专家认为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报告文学集《生死大营救》、电影剧本《十八亿红线》荣获“宝石文学奖”;报告文学集《山野不会忘记》荣获高密市首届“红高粱文化奖”,他本人还被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国土资源作家”称号。
    我们有理由相信,梁守德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必将越走越远!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消失

下一篇: “狱”中日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