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家乡“轱辘担子”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4-12-30热度:0次
记忆里的家乡“轱辘担子”
(朱玉富)
自记事以来,在家乡莱芜钢城区艾山山区的乡间常常见到有人挑着“轱辘”挑子,走村串巷,边走边喊着:“锔锅,锔碗,锔大缸,锯的大缸不漏汤;锯盆子锯碟锯小盆,锯的小盆不漏水”。人们称他“锢炉子匠”,有的地方叫“小炉匠”或“锔碗匠”。他的挑子,一头是小火炉带风箱;另一头是四屉柜装工具和材料。前头挑上用四根圆木支着双人字尖架,架中挂个小铜锣,两面用细锁链拴个小铁蛋,随着步履的节奏晃动,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人们听见锣声,就知道锢炉匠来了,将要修补的器皿找出来,拿给锢炉匠修理。
旧社会老百姓很穷,生活艰难。家里孩子多,摔坏盘子打碗是常事,哪有钱总去买新的?那时家家都是使用铁锅,一时不注意将锅烧红了,如倒瓢凉水锅就炸裂了,有时锅被烧漏了,冬天因为天冷,水缸里储存的水多了也会把水缸撑破。买新的花钱多,不如锔锢一下。常用的碗盘、坛罐、大缸等,锢炉匠都可以修补,使之“破镜重圆”,继续使用,省钱又省事。
锢炉匠主要修理工具:一个是小火炉,用它锻铁打锔子(也叫扒子)化铁;另个是金刚钻头,用它钻眼。他们的手艺是修补瓷器、陶器、铁锅等。被修补的器皿一般只是裂道纹、掉个碴等不太大毛病,如果碎成八瓣还找他们锔就不合算了,除非是值钱的古董,否则工钱要比买新的还贵了。
锢炉匠锔碗时,坐在小板凳上,膝盖蒙块厚布,先用小刷子把要锔的碗坏碴和掉碴裂缝处刷干净,然后将破损的碗碴按原形拼合成形,用一根带钩的细长麻绳,把钩挂在碗沿上,小心翼翼地缠绕扎紧。将绑好的碗用两腿夹着,拿出金刚钻在原件和坏碴上钻出一对对针眼似的小孔。接着,从挑子里取出几枚扁平的小铜锔子,最小的只有两毫米,用小锤子轻轻地敲打,一个个地嵌入小孔里将裂缝扒紧,然后沿裂缝涂上一种黏性极强的油灰膏,(石灰油是石灰、柴油和豆面搅合成的,抹上石灰油主要是为了防锈)碗就算锔好了。锔活当中,尤以锔碗、锔瓷壶、铜器算是细活,手艺最精最难。锔出的活不仅要严丝合缝,还要美观、中看。锔坛罐、大缸和锅等较大的器皿也基本是这种操作方法,不过需用粗钻头钻眼,用大一点的铁锔子。不管是锔大锔小、用铜用铁当扒子,最后都是按扒子大小多少来算钱。
若是锅漏了,修理的办法就不同了,是用坩埚。匠人生着小炉,放上焦炭,拉着风箱,炉子很快就旺起来。这时,匠人拿出一个类似小茶杯式的专用器具,从箱屉中捏出一点碎铁粉放在里面,用钳子夹着那器具放在焦炭里盖上盖子,过一会儿,夹开小盖,里面已溶化成铁水,将铁水倒入一个凹型的模子里,匠人握着模子猛地一下子将模子扣过来,一点不漏地扣在锅的漏孔处,摁住模子,片刻铁水凉了,轻轻地拿开模子,眼堵好了,锅不漏了。这就叫“锢漏”。那时,生活困难的人家,一口锅要锔锢几次也舍不得买新锅。
干这个行当的主要家什是那个坚韧的金刚钻。瓷器、铁锅坚硬,全凭金刚钻才能钻上眼、扒上扒子。在家乡及鲁中地区有这么一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这句话后来的就演变成了“没有本事就别揽这件事”。
这种手艺,虽不是什么尖端技术,但在旧社会确实给人民群众解决不少困难,给普通百姓家节省不少买新器皿的钱。解放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锅碗缸盆也都是一代又一代地换着使用,旧的还没等使坏就换新的,损坏了的器皿就随手扔掉,哪还有锔碗锔锅锔大缸的。如今,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使用大缸、铁锅的人家很少了,锢炉匠也就销声匿迹了。有些上年纪的人,还能回忆起锢炉匠的吆喝声和小铜锣叮当的响声。
(编辑:作家网)